各水厂对于总氮达标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处理成本最低且无二次污染的生物脱氮技术(工艺),其配套如碳源、脱氮菌剂、微生物促生剂、生物载体等产品的市场迅速扩张。
水处理行业全民“生化专家”,只要出水总氮不达标,立马有“专家”断定菌剂、促生剂为鸡肋,或质疑生物载体华而不实,更有甚者归责到都是碳源惹的祸。殊不知但凡上述产品其中之一能单枪匹马脱总氮,各方早可高枕无忧,总氮市场也更不会是如今的“百花齐放”。
因此,此类“专家”无疑是对总氮脱除的原理和过程不甚了解的,是片面且不负责任的。
现今总氮市场上总氮脱除类产品基于脱氮原理可以分为菌剂、营养剂、生物载体三大类。
其中,常见的菌剂类产品有硝化(激活)菌和反硝化(激活)菌;常见的营养剂类产品有碳源(乙酸钠、葡萄糖、甲醇、复合碳源等)、微生物促生剂(微量元素、生长因子等)、生物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等)等;常见的生物载体产品有无机生物载体(沙子、陶瓷、活性炭等)和有机生物载体(树脂、塑料、纤维等)。同时根据所处理行业的不同,上述产品又继续被针对性细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总氮脱除的基本原理。
污水中的氮以有机氮和无机氮形式存在,其中有机氮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在处理过程中,有机氮通过氨化作用被氨化菌吸收转化为氨氮,氨氮继而通过硝化作用被硝化菌吸收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最终硝态氮和亚硝态氮通过反硝化作用被反硝化菌吸收转化成氮气,实现总氮的脱除。
其次,在总氮脱除的过程中,微生物(菌)是脱氮的主力军,而营养剂(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生物载体(是否需要有机或无机生物载体以固定微生物保证其稳定性)、外界环境(水温、pH、溶解氧、盐度、抑制物质(毒性))等都是影响其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当微生物所需营养补给不足;微生物稳定性欠佳,如脱氮菌群生长缓慢且易流失、难以维持有效微生物浓度、抗负荷冲击能力差、容积负荷率低等;或外界环境变化,如工艺设计不合理、温度下降、pH过度偏酸/碱、溶解氧过高、盐度过高、毒性物质浓度过高等,都将对微生物活性造成负面影响。
以反硝化过程为例,由于反硝化菌为异养型微生物,需额外补充有机碳源,而工艺设计(停留时间等)、处理水量都对碳源的吸收有着一定影响;当系统中微生物活性低下时,需补充繁殖快活性强的反硝化(激活)菌剂,或考虑使用微生物载体对反硝化菌进行固定化以保证菌种稳定性及活性。
而不同行业的水质特性不尽相同,营养剂及菌剂的补充又是一门学问,如对于难降解废水以及新型行业废水,产品成分、配比等因素都应做出针对性优化,才能保证高效使用。
综上所述,总氮脱除是一个包含了极多影响因素的复杂过程,同时,虽然每个环节存在一定的容许偏差范围,但最终的结果也可能因各环节偏差累积受到严重影响。需综合权衡工艺、水质、水量、微生物活性、营养剂补充等各方面原因以锁定不同情况下总氮脱除的关键点所在,有的放矢。
因此,总氮市场上微生物水处理相应的实体产品应与配套的技术服务关联起来,才能对症下药,实现总氮达标排放。